English

影响考生志愿填报的几个社会因素

1999-05-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任昭 我有话说

影响考生志愿填报的社会因素主要有:

1.社会偏见的影响

考生的志向,往往受世俗偏见的冲击和影响。如社会上有人认为教师社会地位低,工作辛苦;军事院校纪律严格,“不自由”,“生活艰苦”;对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也缺乏认识;对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专业也存在某些偏见。这些错误认识和偏见使考生不愿意填报这类院校和专业。

2.家庭影响

在填报志愿中,家庭影响至关重要。而现在的家长大部分是解放后出生的,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赶上了计划生育。孩子填报志愿,一是无经验可谈;二是期望值很高,盼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家长的意志难免夹带主观因素,有失偏颇。家长的好恶、阅历、行业、政治、经济状况都会影响考生。家长在指导孩子报志愿时的做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尊重孩子的志愿,与孩子商量,给予适当引导,起到很好的参谋作用,但这毕竟凤毛麟角。二是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特别是城市的部分家长尤其是这样。他们从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地理位置、交通是否便利、将来从事的工作是否艰苦、毕业后能否回到自己身边等方面考虑过多,从考生还没跨进大学的门就想到将来出大学的门,几年前就考虑到几年后的事。全然不顾孩子兴趣爱好特长,强扭着孩子顺从热门专业,赶时髦。第三是子承父业,考生从小潜移默化受家长影响,对家长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家庭影响中,亲朋好友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有时往往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

3.中学的影响

学校老师的指导,对考生填报志愿关系极大。由于中学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他们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和考生们在一起,对考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比较了解他们的个性、气质、兴趣、特长、学习基础、能力、潜力,有的甚至胜过家长。他们对考生的特点、实际情况及适合进哪类学校,学什么专业,今后往哪方面发展较为清楚,能根据社会需要给予明确指导。对考生集中报考某一学校或某一门专业,能给予妥善引导,合理分流,避免撞车。

然而,无论如何客观,学校和老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掺进了自己的好恶,往往造成考生录取后专业思想不稳定,给考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后遗症。

4.高校的影响

高校对考生志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校知名度。如一流的学生较多集中在清华、北大、人大等学校,多年不变。另外这一现象说明了高校的知名度对考生填报志愿的巨大影响。

第二,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就业的关系。由于市场经济对高校体制的影响,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谁的专业设置得好,适销对路,谁就将吸引到多的好的生源。考生的职业意识开始强烈起来,这反映在高考志愿上,就是既看重大学的牌子,也注重所学专业。一位考生的看法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认为学校当然很重要,但再好的学校总不能读一辈子,关键还要看专业。

第三,高校上一年录取分数线的影响。目前我国有高等院校1032所,每年平均有上百所高校近千种专业在各省招生。考生面临选择,眼花缭乱,对大学情况不甚了解,对专业选择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或单凭高校上一年录取线来下决心,拍板第一志愿填什么学校或专业。这往往不准确,因为学校的录取往往有“大小年”现象。

第四,高校毕业生分配情况的影响。高考志愿分布上的潮涨潮落,直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行情的影响。六、七十年代,那种“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的高枕无忧,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劳动人事和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迫使考生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而在招生与分配上出现的马太效应,热门专业一则需求量大,二则回报率高,将来收入丰厚,所以报考的人多,多年来持续升温。而冷门专业即长线专业需求量少,分配难,收入清廉,因而报考者寥寥无几,生源不尽如人意。

5.舆论导向的影响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介的广泛宣传,对考生填报志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一热门专业经媒介报道后更加剧人们的从众心理,导致一些原属一般院校的财经大学的调档线与名牌大学平起平坐,近几年居高不下。如1995年北京市的录取,属第二批录取院校的中国金融学院,其提档线文科为495分,高出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24分,理科为547分,接近或高于名牌大学提档线(北大555、清华558、人大565、北京理工大527)。

(本文选摘自《学什么专业好(文科卷)》,张健鹏等主编,学苑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1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